生如夏花——2018年文化遗产日四川非遗主场演出圆满成功

发布时间: 2018-09-25

6月3日晚,由四川省文化厅主办,四川省曲艺研究院承办的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四川省非遗宣传展示主场活动“生如夏花——四川民间民俗舞台艺术精品荟萃”在锦城艺术宫上演。本次演出全面展示了我省近年来非遗民间民俗舞台艺术保护的优秀成果,包含四川清音、四川扬琴、金钱板、川剧、杂技空竹、川北大木偶等各类非遗项目,张徐、吴瑕等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将参加演出。此次演出活动节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将为观众献上一道传统文化盛宴,体现了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传承,营造全社会保护非遗的良好氛围。


四川曲艺、川剧、杂技、川北大木偶等都是四川民间民俗舞台艺术的精品,也是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重点项目,多项被列为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经过多年努力,四川在这些项目的保护中取得了重要成果。





四川曲艺,品种多样、各具风采,包括清音、扬琴、竹琴、金钱板等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种类,四川省曲艺研究院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单位,研究基地、传承基地,在曲艺人才培养,艺术创作,宣传推广及送文化下基层上不断努力,取得了阶段性成果。近年来,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培养和荟萃了一大批老中青艺术节,传承和创作了一大批剧节目,获得牡丹奖、中国艺术节等国家省部级大奖数百个,是西南地区影响力最大的曲艺院团之一。在这次的四川民间民俗舞台艺术精品荟萃中,便展现了四川扬琴、清音、琵琶弹唱、金钱板、四川盘子等曲艺代表项目的经典节目,节目有传唱十余年的经典节目清音《布谷鸟儿咕咕叫》,节目展现了哈哈腔、弹舌音等清音独有的唱腔,讲述了早春田间一派春种忙的生活情景。金钱板《张飞买锅盔》,唱腔似说似唱、有说有唱,依字行腔的音乐体现了蜀人追求谐趣、悠然的生活哲学。有近年来新创作的节目扬琴《茶马古道》,讲述新婚不久的丈夫为生计踏上茶马古道,通过特有时代中普通人的悲欢离合体现了文明进程的文化与情感。该节目获得2017年四川省曲艺杂技木偶皮影比赛一等奖。院团最新创作的琵琶弹唱《花开盛世》、四川盘子《春光好》等,充分展示了曲艺的继承和创新。





川剧是中国戏曲宝库中的一颗光彩照人的明珠,是四川文化的一大特色,2006年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这次演出中,折子戏展现川剧唱念做打的艺术魅力;川剧绝活《皮金滚灯》将四川民间家庭世俗的打打闹闹呈现在舞台上,用技巧表演艺术地提炼出俗文化的趣味性色彩;《川剧集锦》荟萃了川剧中的变脸、吐火、灯戏等多种精彩绝伦,技巧高超的种类。整台演出的川剧节目,浓缩了川剧最精彩的部分,绽放出川剧最耀眼的华彩。






大木偶、空竹、伞技等是四川优秀杂技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每次登台演出都能让台下观众掌声不断。大木偶是非遗项目中较有特色的表演形式,具有很强的技巧性,人偶神态各异、在舞台上活灵活现的生动表演极富观赏性,《绣长绸》节目通过了人偶的拟人表演,展现民间艺术的独特魅力。





作为四川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的重要演出活动,“生如夏花——四川民间民俗舞台艺术精品荟萃展演活动,主题突出,特色鲜明,是四川老百姓喜闻乐见的非遗文化艺术表演,同时也拉开了全省遗产日宣传活动的序幕,向广大群众近距离展示非遗魅力,让广大群众了解非遗项目,掌握非遗知识,推动形成人人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生动局面。


随后,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将带领四川最有特色的四种曲艺节目参加由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的全国主会场活动全国非遗曲艺周,刘时燕、任平、张徐等数位四川曲艺国家级和省市级传承人将受邀表演四川清音《摘海棠》,四川金钱板《张飞买锅盔》,四川扬琴《船会》,四川竹琴《水漫金山》等四个节目。这是第一次将全国127个大项国家级曲艺类非遗项目进行集中会演,展示近年来我国曲艺类非遗保护成果,总结交流传承发展经验,推进非遗保护成果全民共享的大事,预祝四川代表团凯旋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