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青两地一家亲丨“春雨工程”四川文化和旅游志愿者青海行圆满收官
发布时间: 2019-08-227月29日晚6点,青海省西宁市晚霞如锦,雨后的西宁迎来了“雨后烟景绿,晴天散馀霞”的绝美之景。在这余霞成绮的傍晚,四川省曲艺研究院的文化志愿者正在这里进行紧张的走台排练,一场精彩的曲艺盛宴也即将登场。
当晚,由文化和旅游部公共服务司指导,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青海省文化和旅游厅主办,四川省曲艺研究院、西宁市文化旅游广电局、西宁市文化馆承办的2019年“春雨工程”四川文化和旅游志愿者青海行“大舞台”活动在西宁市如期上演。伴随着清脆的竹板声,历史悠久的四川清音灵动悠扬;筷落声响,节奏多样,具有地域特色的四川盘子在演员手中发出美妙声响……四川清音《桑叶天下》、四川扬琴《千古棋盘》、四川盘子《春光好》、二胡齐奏《风舞绿洲》等节目在偌大的西宁市中心广场刮起了阵阵“四川风”。
“本次为青海观众呈现的全是正宗的川味!”省曲艺研究院党总支书记李得友介绍,此次“春雨工程”青海行将集中展示以四川曲艺为主的最具巴蜀特色的曲种剧种和绝活,其中,四川扬琴、四川清音等都是国家级非遗项目,旨在还原最真实的四川民间特色和民俗风情。
多样的形式、精湛的表演,也带给西宁市群众一种从未有过的视听享受。“我以后也想穿这样漂亮的衣服,唱这么优美的歌曲。”观众席里一位8岁回族小女孩马月依偎在妈妈怀中发出感叹。60岁的李惠珍更是下午5点就来到现场,生怕错过其中一个节目。祖籍四川成都的她早年跟着父辈来到青海,虽然身在异乡,却忘不了家乡。“四川清音听几遍都不觉得腻!”简单的话语,表达了这位老者对乡音的迷恋。
在之后的几天行程里,志愿者们又前往海东市为当地人民带来了共计二场的精彩演出。
“这些是来自四川的艺术家们,马上要表演四川最地道的民间特色节目。”8月1日上午,烈日炎炎的海东市乐都区新庄村卯寨花田景区内的树荫下,工作人员丹丹正向景区内的游客介绍着正在搭台的文化志愿者们。
当天11点,一曲四川盘子《春光好》拉开了“春雨工程”四川文化和旅游志愿者在乐都的第二场演出。接下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四川扬琴《千古棋盘》展现了优美而又充满哲思的唱词;小品《惊喜》将目光放在了当下社会关注热点的外卖小哥身上,让现场观众捧腹大笑之余感到人性的温暖和感动……临时搭建的舞台如同一个磁铁般吸引了景区内大量赏花拍照的游客驻足观看。
“我们是湖南人,从西安一路旅游到了青海,没想到在这还能听到四川清音,即意外又惊喜。”一曲《古蜀风流》让游客张婷听得入神,即使烈日当头,她仍然沉醉其中,并表示,“这曲调和这景区的花海一样美丽。”
新庄村村主任李积全认真地看完了整场演出,看着人流如织游客挤满面积不大的景区,他高兴地说:“这是第一次有省外的艺术家来到村里子,四川曲艺曲调悠扬,技艺精湛,不仅让村民们涨了见识,也让我们的游客一饱四川文化的风采,真是一举两得。”
据李积全介绍,近年来,新庄村紧紧围绕“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金字招牌,全力推进集河湟文化展示、民俗农事体验、休闲观光采摘、娱乐餐饮购物为一体的卯寨景区建设,着力打造乡村旅游示范“领头羊”,成为海东市乡村振兴的新样板。在他看来,本次四川文化旅游志愿者的到来,对新庄村的文旅融合发展有着锦上添花的积极意义。
“与其说是’春雨工程’边疆行,不如说是交流行。”乐都区文化馆馆长刘应莉对两天的演出深有感慨,她表示,四川曲艺艺术形式多样,其中四川扬琴《一路锦绣》、清音《古蜀风流》等节目另她印象深刻。“扬琴原来不是一种乐器名称,清音也比想象中更加婉转动听,本次活动,让我对四川曲艺艺术有了更深的认识。”
文化的力量润物细无声,也许它就是一场见识、一点传播、一次分享。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党总支书记李得友表示,未来有机会,四川曲艺还将组织力量为青海的群众带去更多更有四川特色的文化服务,满足他们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二级巡视员谢海银表示,“诗和远方”就在“大美青海”,希望通过“青海行”搭建四川和青海的文旅交流新平台,建立深厚的文旅情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