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曲艺研究院成立于1963年,是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直属公益性事业院团,现任院长沈军。我院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保护单位,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曲艺类研究基地,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四川扬琴传承基地。主要传承、表演、研究项目包括清音、扬琴、竹琴、金钱板、谐剧等十余个国家级和四川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以及小品、散打评书、民族声乐、民族器乐、四川方言剧、四川曲剧等。
四川省曲艺研究院,是四川曲艺人才培养基地。历经半个世纪,省曲艺研究院培养和荟萃了一大批才华横溢的老、中、青艺术家,原有中国曲艺家协会副主席、四川扬琴大师李德才;谐剧创始人王永梭;川派荷叶名师何克纯等。如今,省曲艺研究院拥有国家一级、二级表演艺术家、编剧作曲家和著名演员60余位,其中有3位国家级传承人和3位省级传承人。
四川省曲艺研究院支部委员会现有党员58名,其中在职33名,退休25名,分为行政党小组、演员队和乐队党小组、说唱队和舞美队党小组及退休党小组共4个党小组。
自设立以来,我院支部始终坚持以党的各届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学习贯彻中央重要讲话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和省文化厅历次工作会议的具体部署,从严落实管党治党要求,全面推进新形势下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制度和反腐倡廉建设,通过组织“三会一课”、班子成员学习剖析会、中心组专题学习会、党员干部自学报告会、党员干部主题读书和征文、党员集中学习、观看反腐倡廉光碟、观看党史教育电影、岗位标兵评选、走访座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精准扶贫等各类形式的活动,逐步提高我院支委和党员队伍的生机活力,深入推进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党组织建设。
历年来,我院支部一直严格执行党组织生活制度,深入制度建设,强化党内监督,保证事务公开,保障党员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选举权,强化党员干部“服务、为民、务实、清廉”的观念。通过各种完善党组织工作的措施,努力提高了我院的党建科学化水平,充分发挥了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生如夏花
2018年6月3日晚,由四川省文化厅主办,四川省曲艺研究院承办的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四川省非遗宣传展示主场活动“生如夏花——四川民间民俗舞台艺术精品荟萃”在锦城艺术宫上演。本次演出全面展示了我省近年来非遗民间民俗舞台艺术保护的优秀成果,包含四川清音、四川扬琴、金钱板、川剧、杂技空竹、川北大木偶等各类非遗项目,张徐、吴瑕等国家级、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将参加演出。此次演出活动节目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将为观众献上一道传统文化盛宴,体现了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的活态传承,营造全社会保护非遗的良好氛围。
儿童剧《辛朵地震求生记》
2018年5月8日,由四川省文化厅和民政厅支持推出、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倾力打造、四川省文化厅剧目工作室和四川省防灾减灾教育馆协办的四川首部防灾减灾科普儿童剧《辛朵地震求生记》在四川省歌舞大剧院进行首演。
今年是5.12汶川大地震十周年,为进一步加强防灾减灾知识宣传,增强全社会的防灾减灾技能,儿童剧《辛朵地震求生记》以一场大地震为背景,针对儿童的成长特点、知识结构,通过辛朵、苏小麦、欧阳雨三个小朋友科学逃生的事迹,以小朋友的视角,用脍炙人口的嘻哈说唱,动感流行的街舞表演,灵动闪耀的灯光舞美,奇妙科幻的舞台设计,以及贯穿全剧的航模展示,巧妙地将防灾减灾知识融入到精彩的故事情节中,让孩子们在潸然泪下和开怀大笑中学会灾害自救、互救知识,体会灾难的无常与人性的美好。
四川省第三届曲艺杂技木偶皮影比赛
四川省第三届曲艺杂技木偶皮影比赛于10月13—16日在成都锦城艺术宫举行。曲艺杂技木偶皮影比赛是由四川省文化厅主办的四川省曲艺、杂技、木偶、皮影艺术领域最高专业赛事,旨在为全省曲艺杂技木偶皮影工作者提供学习交流展示平台,引导和激励创作更多更好的曲艺、杂技、木偶、皮影作品,促进优秀人才不断涌现,推动四川文艺大发展大繁荣。
四川曲艺《丝路》
《丝路》回归了曲艺以故事喻理,用人物诉情的传统。在保留四川曲艺韵味的同时,首次尝试采用全息科技,将传统舞台拓展成为一个丰富多彩的立体空间。这是传统曲艺与现代科技最为深切的一次结合。
蜀川风雅颂
四川省曲艺杂技木偶皮影比赛
四川省曲艺杂技木偶皮影大赛”是由四川省文化厅主办、四川省曲艺研究院承办的四川省曲艺、杂技、木偶、皮影艺术领域最高专业赛事。本次大赛初评工作历时3个月,报名的艺术类别有曲艺、杂技、木偶、皮影、魔术,曲艺囊括了十余个汉族曲艺品种,杂技包括数种技巧表演,各个类别的作品形式丰富,内容新颖,题材多样,更有个别节目在创新上下大工夫,节目形式呈现别致又不失传统,受到专家评委好评。
笑娃娃的抗战
以著名金钱板表演艺术家、中国曲艺牡丹奖终身成就奖获得者邹忠新,和著名清音表演艺术家、莫斯科世界青年联欢节金质奖章获得者李月秋等老一辈曲艺艺人的传奇故事为创作蓝本,演绎了一出抗战时期,发生在成都的颇具传奇色彩的故事。
蜀韵乡情
大型情景曲艺《蜀韵乡情》内容丰富,编排新颖,演员们用最能体现蜀都文化特色的扬琴、清音、琵琶弹唱、金钱板、荷叶、谐剧等四川曲艺形式,述说着一代又一代的成都人对传统文化之根的崇敬与眷恋。演出云集一众人气笑星,叮当、矮冬瓜、胖姐、闵天浩和新晋巴蜀笑星王磊、冯稚兰皆倾情出演,一台好听、好看、好耍的高品质创新剧目,为观众带来最有成都味儿的岁末文化大餐。
信仰的力量
四川扬琴《秋江》
源于中国明代喜剧《玉簪记》,被誉为传统的十大喜剧之一。节目根据四川扬琴同名传统曲目改编,获得“2014年河南宝丰马街书会暨第十届全国曲艺邀请赛”一等奖。
谐剧《弱势群体》
作者题记“当你把别人当成猎物时,也许你正在成为别人的猎物”。作品打破谐剧“一人独演,独演一人”的表演形式,借鉴戏剧小品等分角扮演的手法,形成了谐剧的一种创新形式。节目获得“四川省第十四届小品小戏比赛”优秀编剧、优秀导演、优秀演员三项奖。
琵琶弹唱《我是锦江一条鱼》
配合唯美的舞台设计,节目呈现了老成都的风貌,讲述了蓉城人和自然和谐共处,体现了生态成都、人文成都。
四川扬琴《踏伞》
根据四川扬琴同名传统曲目改编。节目获得“2016年河南宝丰马街书会暨第十一届全国曲艺邀请赛”优秀节目奖。
四川清音《四川更美丽》
节目由四川清音经典曲目《布谷鸟儿咕咕叫》填词改编,分别获得2011年“第七届中国曲艺节优秀节目”奖,及2012年河南宝丰马街书会曲艺邀请赛”二等奖。
琵琶弹唱《蜀水长流》
蜀云悠悠蜀水流长,蜀山大美是我家乡,一方水土滋养一方人。节目歌颂了四川美丽的江河湖水,孕育了世世代代的川人。
四川荷叶《蜀山大美》
四川名山多奇秀,瓦屋青城峨眉,不但风景绝美,更是道教发源地和佛教圣地,节目讲唱了大美蜀山的风华绝代,也是四川荷叶这一濒临灭绝的曲种的一次创新尝试。
四川曲艺《蜀道新行》
诗人李白写了一首《蜀道难》,于是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句子流传千年。如今,巴蜀大地已从不通人烟的绝地,成为四通八达的天府之国。
四川盘子《三会迎春》
逛庙会、赶花会、看灯会,是四川老百姓数百年来的节岁风俗,节目表现了这一欢快的民风民俗。
四川扬琴《情怀》
作品表现了文化传统、革命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体现了构建和谐文化的文艺创作思路,宣扬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节目获2012年“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奖。
四川清音《宽街窄巷》
宽窄巷子,承载了老成都的记忆,也承载了成都人的情怀,节目讲情、唱情,讲述了细腻柔美的感情,在这宽街窄巷里,离散有缘。
谐剧《酒壮英雄胆》
节目以共建和谐社会为题材,讲述了一个温馨的喜剧故事。演员王磊获得2015年“四川省曲艺杂技木偶皮影比赛”表演奖。
谐剧《麻将人生》
麻将是四川老百姓的重要娱乐活动之一,也是四川茶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节目讲述了麻将四方城内的悲喜人生。演员张旭东(叮当)获2014年“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表演奖。
四川清音《古蜀风流》
蜀地历史悠久,沃野千里,人杰地灵,节目唱诵了四川多姿多彩的人文风物。
四川清音《老街新韵》
一个城市文明进步的记忆,就是这个城市的文化。而作为城市最醒目的文化符号就是建筑。建筑被称为凝固的史诗。作品截取一座城市凝固的史诗中一段轻松的叙述,阐释了城市的根魂和乡音乡情,传达出这座城市缤纷多姿的文化符号。以婉约灵动的讲述,表达出城市深厚的文化内涵和魅力四射的新姿,传递出生活在城市里的人群快乐与幸福的生存态度。节目获得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提名奖。
四川扬琴《活捉三郎》
根据同名传统曲目改编。作品在保留了传统风格和韵味的基础上,选取其中最具有四川扬琴特色的一个唱段,将扬琴“五方人”的伴奏形式扩大到小乐队,更加烘托了气氛,增添了曲目的戏剧性和艺术感染力。宋朝,宋江收阎惜姣为外室,阎惜姣却与张文远私通,并以宋江与梁山来往书信要挟,宋江忍无可忍怒杀惜姣。阎惜姣死后心有不甘,夜间至张文远家中,活捉他至阴间欲续前缘。演员唐瑜蔓获2014年“第八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新人奖。
四川扬琴《凤求凰》
故事讲述了历史名人司马相如和卓文君的爱情故事。,根据同名创作曲目改编。节目获得2015年“四川省曲艺杂技木偶皮影比赛”节目一等奖。
四川扬琴《船会》
继《秋江》故事之后,讲述陈妙常和潘必正在秋江船上相会的情景。根据四川扬琴同名传统曲目改编。演员唐瑜蔓获2012年“第七届中国曲艺牡丹奖”新人奖提名奖。
四川扬琴《川曲戏韵》
四川的川剧和曲艺在全国戏曲曲艺中独树一帜,独特的唱腔韵味和悠久的历史底蕴构筑了川味艺术特色。
谐剧《川军张三娃》
节目讲述了抗战时期,川军中一位小战士在战场上的悲喜剧,血与火的地狱里,国家尊严和人格尊严是坚持到底的信仰。
连厢《川茶清雅》
节目表现了四川采茶姑娘清晨采茶的情景,柔荑婉转,茶菁纷飞,辛苦在丰收的快乐中变成了一首首采茶歌。
四川竹琴《蜀韵乡情》
四川省曲艺研究院大型曲艺情景剧《蜀韵乡情》的主题节目,讲述了一个城市,在时光穿梭、斗转星移中,记忆的色彩仍然鲜活丰满。
四川车灯《香香嘴》
四川的美食文化蜚声世界,节目用欢快跳跃的节奏,讲述了一群成都妹儿逛大街,在小吃、川菜和火锅中纠结、陶醉的情景故事。
金钱板《耙耳朵》
耙耳朵在四川俚语中,形容怕老婆的四川男人,实则是委婉赞美了具有宽容大度幽默个性的四川男人。节目获得2015年“南山杯全国曲艺新人新作展演”一等奖。
评书《说街》
成都的大街小巷来头大,摆起龙门阵更好耍,节目讲述了成都街道的老故事和有盐有味的传说。
四川盘子《赶花会》
西南地区的"花会"佳节中,花香鸟语,百花吐艳,人群熙攘,欢声笑语,人们兴高采烈、载歌载舞的欢乐情景。
四川扬琴《邻里之间》
乡里乡亲、邻里之间、相亲相爱,老成都院坝里的故事,在四川扬琴讲唱中,悠悠展开。
四川清音《唱新年》
压岁钱、红公鸡、炮竹声声中,四川人过年的喜庆,用清音来表达。
四川荷叶《成都人》
节目讲述了成都市井百态,成都人悠闲自得的生活理念,在慢生活、慢工作的节奏中,开心挣钱、开心过日子。连厢原为人们闹年节时的民间歌舞表演,后被曲艺艺人演变为载歌载舞说唱艺术。 连厢流布于四川汉族地区,清道光年间的竹枝词中已有记载 连厢俗称“莲萧”,表演者手持一根直径30公分左右、长约一米左右、上嵌小铜钱的竹棍为道具演唱故事,故又称为“钱棍”。因每句唱腔后均有“柳啊柳连柳”的衬句,民间又有“柳连柳”之称。 连厢由一人或多人表演,有舞蹈性强、一唱众和、热烈欢快的特点。 代表性曲目有《十二月》《送行》《胖嫂回娘家》等。